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3 月 20 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在 8201 会议室举行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集体备课会。全体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集体智慧赋能理论教学提质增效。
会议开始,袁雪齐老师首先对本专题定位进行了分析。她指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思想。从教材框架看,既承接了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又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制度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开启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这种逻辑链条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革命—改造—建设”的连贯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制度自信。接着,袁老师通过构建问题链的方式,分享了本专题的教学思路。她以“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与影响”等关键问题为引领,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此外,她还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阐述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同时强调要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典型案例,生动展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理论。
教研室主任朱雁老师非常赞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的教学设计,认为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对于理解“历史的必然”很有意义。同时,她也提出,在授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重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合理分配课时;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要细致讲解,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于较为简单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学或快速复习的方式。韩杰老师认为,在讲解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时,应着重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决策的影响。与会的其他教师也都积极参与交流,提出一些教学“巧思”,为这场会议增添了不少亮点。
通过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参会教师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本专题的教学方向与重点,还优化了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手段。教研室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打造更加优质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堂。
上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改革方案会议纪实
下一条: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思政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