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把实践课堂搬到“一线” ——师生共绘防返贫与乡村振兴“同心圆”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通讯员 朱傲雪 邓瑶函 林席羽 王江晴 摄影 梅誉珊 洪艺涵2025年5月15日,武汉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稻穗知行小组”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朱傲雪的带领下走进江夏区光星村进行前期调研,这也是将社会实践课堂延伸至防返贫与乡村振兴一线。通过对话村支书、走访党群阵地、入户调研村民,师生们聚焦“防返贫长效机制”与“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精准把脉。


对话当家人:摸清防返贫痛点堵点

“全村2000多人口,目前零贫困户,但重大疾病是主要返贫风险点。”村支书张国樑在党群服务中心向师生坦言,“村里如果有人因突发疾病触发预警,我们肯定是第一时间上报镇政府,但从申请到落实时间较长,帮扶时效肯定是需要提升。”

谈及乡村发展规划,张国樑指向窗户对面的千亩农田:“我们试种了七彩油菜花、彩稻,花期时田垄像调色盘,周边还有几家闲置民房改造成的民宿。”他拿出手机展示照片,却也面露愁容:“想打造成网红村,但推广费太贵,一部宣传片可能就要花上8万到10万元。”他表示特别需要大学生的创意和技术,帮他们用低成本做出好宣传。


 走访村落:在烟火日常中倾听真实声音

一些村民坐在新修的文化广场石凳上,望着远处的街道办新建的三甲医院感慨:“现在日子好多啦,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去县城,我们感觉很幸福,社会主义好哟!不过看病还是有点贵,像有些进口药效果好,就是需要自费的部分挺多。”她抱起在院里玩耍的孙女说:“儿子儿媳在外头上班,村里很多像我们这样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我们老人辅导不了功课,特别到暑假时候,就只能靠大学生志愿者来开爱心课堂。”

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前行,两侧民房外墙绘着“二十四节气”图,成为散发着文明气息的“文化墙”。张国樑低声说:“民宿初步成型后,留守奶奶教城里孩子包粽子、编竹篮,既能增加老人收入,也能让孩子感受乡土文化;我们村也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产业振兴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他强调:“只有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算真正的乡村振兴!”

实践感言:在乡土中国读懂“振兴答卷”

“当看到村支书用几十年青春守护一方水土,听到留守老人说‘日子有盼头’时,课本里的乡村振兴突然有了温度。”调研团学生代表邓瑶函在返程途中感慨,“原来防返贫不是一串数据,而是帮患病家庭跑断的腿、磨破的嘴,是把七彩油菜花变成网红打卡点的每一次尝试。”

此次调研让师生深刻体会到中央一号文件中“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层逻辑:“光星村的实践证明,防返贫既要织密医疗、教育、就业的保障网,更要激活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的动力源。这堂开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既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应用题,也是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的必修课。”

暮色中的光星村,路灯次第亮起,照见村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标语格外醒目。当学生们挥手作别时,村支书张国樑的话仍在耳边回响:“乡村振兴需要接力跑,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方案,更是让年轻人看见乡村、热爱乡村的种子。”这场始于春天的实践,正化作师生们笔记本上的调研数据、手机里的拍摄素材、脑海中的振兴图景——那些在农家院落记下的诉求、在田埂地头碰撞的创意、在党群中心探讨的方案,终将成为校村携手书写的“振兴答卷”,让防返贫的底线更坚实,让乡村振兴的未来更可期。

下一条:武汉晴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启春院长一行赴我院开展专题调研交流 共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