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以"深化专题教学创新,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主题,在8201会议室组织开展新学期首次教研活动。学院党支部书记李玉林、教研室主任邓晓峰及祝庆、王文瑶、钱利文等全体专任教师参与研讨,聚焦“一师一优课”专题十二教学内容优化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展开深度交流。
邓晓峰主任在"一师一优课"环节中,系统阐释了专题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与重难点突破策略,强调需实现理论创新融入、体系整合优化与历史脉络贯穿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教学内容需系统性纳入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最新理论成果,重点解析"两个确立"的历史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以党史研究最新成果为指导,重构教育部统编课件逻辑链条,通过"问题链式"教学实现内容精简与重点突出;立足纲要课程"以史育人"的根本属性,在内容编排中强化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承袭关系,同时凸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区分度。在此基础上,专题教学以三大核心问题构建逻辑主线: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依据与实践基础、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与经验启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与历史方位展开系统阐释,形成从理论创新到实践验证、从历史脉络到未来指向的完整教学闭环。这一设计既体现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又实现了历史纵深感与现实针对性的有机融合,为深化专题教学创新提供了清晰路径。
祝庆老师在分享"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调研成果时,从四方面系统阐释了高中与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的差异性与关联性,构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框架:在教材体系维度,高中课程以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为轴线,侧重线性叙事与基础史实传授,而大学课程则兼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课的特点,主要是基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四个选择"为核心,强化理论分析与思想引领,二者形成"史实奠基—理论升华"的递进关系;针对学情差异,高中阶段主要引导高一学生碎片化史实记忆,而大学阶段则需突破大一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局限,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教学,深化对"四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实现从"知识记忆"到"理论思辨"的跃迁;关于相邻学段思政课间的关系既不是孤立的和断裂的,又不是越过的和重复的,而是累积和提升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突破上,大学阶段应聚焦历史事件背后的理论创新逻辑,以"四个自信"为思想引领,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性认同与情感认同。祝庆老师的调研分享不仅为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提供了实践路径,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理论创新为驱动的教学改革导向,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与会教师围绕"如何构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思政课堂""怎样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李玉林书记在总结中指出,本次教研活动体现了教研室"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全体教师持续深化教学研究,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此次教研活动为新学期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教研室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责任担当。
上一条:我院教师李玉林获2025年教师节表彰 事迹分享传递思政育人温度
下一条:“学思践悟新求索”实践团队三赴芦池湾,谱写实践育人新篇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