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 “青马工程” 育人实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2025 年 11 月 11 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校团委组织 “青马工程” 菁英班学员及学生骨干代表 ,赴华中师范大学参观 “信仰之光 —— 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 湖北巡展。实践活动由党委组织部部长李奉天老师、校团委副书记蒋璐璐老师、校团委华震东老师带队。马院祝庆、杨竹茹、王文瑶三位老师全程参与,以理论讲解、现场解读、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立体化的 “行走的思政课”。
“信仰之光——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办,以“两个结合”为鲜明主题,以马克思主义文献为主要载体,分为“真理力量 薪火相传”“手稿藏书 经久弥珍”“经典巨著 思想丰碑”“‘两个结合’最大法宝”四个部分,共展出珍贵文献展品近400件,系统呈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传播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壮阔历程。
前导赋能:筑牢理论认知根基
参观前,王文瑶老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足迹、跨越 40 年的伟大友谊,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从《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背景到《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内涵,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王老师的讲解为学子们搭建起清晰的理论框架,让大家带着对真理的敬畏与探索走进展览。
观展悟道:触摸真理百年脉络
展览现场,杨竹茹老师以珍贵文献为切入点,讲述了华中师范大学校友恽代英的革命故事。她以恽代英从“书生到革命家”的转变为例,阐释了早期革命者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青年运动、军队政治工作和理论创新中践行信仰。她指出,恽代英提出的“纸老虎”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生动体现,激励青年学子要“既做思想的继承者,更做时代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祝庆老师为学子们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从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湘江评论》等刊物的思想启蒙,到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出版,从利群书社等社团的传播实践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翻译与研究,祝老师详细阐释了 “经典文献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促进” 的深刻内涵。在 “两个结合” 展区,她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持久生命力。
师生们驻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手稿、《共产党宣言》早期版本等珍贵文献前,感受跨越时空的思想震撼。“这些泛黄的书页不仅是文物,更是无声的讲述者,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真理历久弥新的力量。”学生代表张韵雅感慨道。
研讨践行:锚定青年使命担当
观展后,三位老师围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青年使命” 主持专题研讨。学子们踊跃分享感悟——“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造到恽代英的革命实践,我读懂了‘两个结合’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百年的行动指南。” 、“作为传媒青年,我们要像老师说的那样,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
老师们进一步引导学员: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教条,而是立足实践的思想武器。大家要将理论学习与专业特长结合,用数字化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结合,在文化传播、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
此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 “理论 + 实践” 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举措。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根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让思政教育从 “课堂灌输” 走向 “知行合一”。未来,学院将持续整合优质实践资源,把文献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精髓与时代价值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强化使命担当,自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践行者,让青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光芒。
(文稿:王文瑶 拍摄:“青马工程”菁英班学员张韵雅)
上一条:校党委书记郭新力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并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