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下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8201会议室举行本学期第五次教研会。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往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更是对未来教学改革方向的深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燕明,书记李玉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部分专任教师参加了此次备课会。会议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邓晓峰主持,专任教师钱利文、祝庆主讲说课内容。
会议开始,邓晓峰就本学期期末工作进行部署。首先,进行前期工作总结和近期的工作安排,提醒选修课老师要按照学校文件精神完成课程考核工作;其次,说明12月赴红巷进行实践活动的安排事宜;最后,提醒所有老师要注意论文提交的时间节点。
在说课环节,钱利文介绍了“辛亥革命的成与败”这一章节的教学思路、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在教育部课件基础上做出的修改,并围绕重难点做了详细地讲解,在最后进行了教学反思,指出大多数学生在高中已学过辛亥革命的历史,大学阶段需将难度拔高,带领学生结合史实,学会驳斥"告别革命论"等错误言论、正确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这个阶级,正确分析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中国走不通,同时也要结合辛亥革命纪念馆、红楼、武汉城市建设背景等,将辛亥革命的一些细节进行挖掘。
祝庆主要围绕“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这一主题,指出要将历史事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另外针对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等核心内容,要与当前时事相结合,可以对历史结论进一步论证说明。在课程授课过程中,要穿插互动提问,提出一些可引发思考讨论的随堂练习题和思考题,有助于教师及时作出教学反馈。
在交流讨论环节,邓晓峰总结,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派成长壮大、“三民主义”思想逐渐传播和发展等一系列的历史因素作用下,共同酝酿的一场承上启下的历史变革。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探索为着力点,深入探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思想主张和历史功绩,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成”与“败”,并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一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史走向和规律。
此次教研会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潜力。通过教学展示与点评,新老教师间形成了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火花,为打造思政“金课”注入了新鲜血液。每一次的教研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的讨论都是一次知识的升华。让我们携手并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迎接每一次挑战,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六次教学研讨活动
下一条:深挖课程资源,优化德法课教学
【关闭】